在哈利波特風潮席捲全球之後,出現許多「測試你會被分到哪個學院」的心理測驗,還記得某次被分到赫夫帕夫,覺得好失望,因為赫夫帕夫好像沒什麼出色的人物,特質也是類似純樸踏實,如同海格所說「很多蠢蛋的學院」。
既然如此,為何赫夫帕夫卻是作者J.K.羅琳最喜歡的學院呢?據說在霍格華茲成立時,三位創辦人依照自己喜愛的特質選定學生,唯有海加.赫夫帕夫溫柔地接受不被選中的孩子們,細心培育,實踐有教無類的真諦。在赫夫帕夫的交誼廳裡,有著低矮無距離感的天花板,明亮的光線,窗外有搖曳的植物相伴,沐浴在和善的氛圍裡,孕育出勤奮踏實的優秀學生們。
赫夫帕夫的學生或許一開始沒有顯著的才華,但是天分本來就不是每個人都有的,史蒂芬周有天分不代表唐牛也有啊。當我們著迷於葛來芬多的勇氣,雷文克勞的智慧和史萊哲林的野心所產生的火花,而輕視赫夫帕夫的存在,一句「從赫夫帕夫走出的黑巫師最少」輕描淡寫卻鏗鏘有力。當強大的勇氣、智慧和野心,轉瞬之間就可能為邪惡所用,強大的善良卻不容易被邪惡吞噬,像看似柔弱的太極拳,同樣具有攻擊的力道。
從赫夫帕夫走出的學生大多是正直可靠,西追迪哥里早早領便當以便接演暮光之城明明是對手,在三巫鬥法大賽時依然樂於和哈利分享龍蛋關卡的秘訣。還有小仙女東施,勇敢追求自己所愛,也為保護霍格華茲奉獻了寶貴生命。他們和紐特一樣,都不是「那個活下來的男孩」,沒辦法寫完七集的故事拍完八集的電影還要拍舞台劇,在魔法世界裡或許沒有人搶著和他們握手,不過他們的小人物故事仍有屬於自己的繽紛。
現在回來紐特的篇章,他像個御宅族,全副心思都花在奇獸領域的鑽研,他甚至不知道從霍格華茲肄業的自己,會寫出一部經典。他的勇氣是內斂的,但也很強韌,他把奇獸看得比自己還重要,人都被抓了還喊出「不要傷害我的怪獸,牠們沒有危險。」。為了吸引爆角怪,毫不扭捏跳起求偶舞,成為電影裡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幕。
看著紐特對奇獸的熱愛,我想起日本的魚類達人-「魚君」。魚君在節目裡常戴著一頂鮮豔的魚帽,講起話來笑咪咪地還帶點「臭玲呆」,結果在船上剛釣起的魚,一眼就能分辨魚的種類並介紹特色。原來他在電視冠軍的魚類專家項目得過五連霸的殊榮,還憑著專業進到東京海洋大學擔任副教授,他就是真實世界裡的紐特。(魚君的相關報導:http://www.tanews.org.tw/info/9883)
再回到電影裡,我覺得這部電影象徵著價值觀的突破以及自我堅持。當奇獸不被人重視時,紐特走遍世界探索研究,樂在其中;處在麻瓜(莫魔)與巫師尚無法和睦的時代,紐特卻把不會魔法的雅各當作朋友看待,女巫奎妮甚至還愛上了雅各;如果一個人沉浸在逝去的感情裡,突然遇上一個新的可能,他會把握還是怯懦?幸好紐特選擇順應自己的心意,他想把握送書的機會與蒂娜再見面。
看完電影之後,有些觀眾覺得無聊,不像哈利波特那麼刺激。確實呀,這是屬於赫夫帕夫學院學生的故事,在廣大的魔法世界裡,就是會有不同的生活方式。而且紐特是大人了,他的故事和哈利波特在成年前的故事,本來就該有不同的年代和視野。
至於電影預告中「與哈利波特世界巧妙的連結」,不管是咒語、奇獸,或是鄧不利多與葛林戴華德,都是令人興奮的存在。巫師的世界觀更讓人玩味,原來不同地區的魔法世界都有著自己的秩序規範,會不會台灣的巫師是用台語來下咒的呢?在台灣又是怎麼稱呼不會魔法的族群呢?幸好還有接下來的四集故事,能延續作者在魔法世界裡的巧思饗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