*塌布札近似脫北者的韓語發音
在重新回憶章節片段的時候,我想先描述在我腦海裡的那幅畫面。
可愛的孩童坐在鋪了地毯的桌邊,吵著要媽媽念故事書。翻著精美的圖書,母親溫柔的聲音勾勒出多采多姿的童話世界,孩子聽著聽著,臉上露出滿足的笑容。
接著進入正題吧,關於【我們最幸福】這本書。
這本書有一層漂亮的書皮,上面印有北韓的彩色照片,但是與書體並不相黏,很容易在翻閱的過程中掉落。為了增加閱讀的順暢,我把書皮輕取下,此時見到包覆書體的是淡灰色毫無印刷的紙片。這是否為了貼近北韓擅做表演、金玉其外的特質,無從得知。
在灰色紙片包裹下,純白文字紙片記錄了一個翻騰的世界。書中的時空背景是當今最神祕莫測的極權國度-北韓。位於東亞朝鮮半島,北緯38度線以北的朝鮮人民主義共和國。
由於北韓堅持固守社會主義,幾乎斷絕人民與外界接觸。即使外國人到北韓旅遊,也不准自由行,兩名導遊會陪同行動,前往安排好的景點。拍照只准拍受許可的畫面、無法用當地貨幣交易,更不能與北韓民眾自由交談。想要了解真實的北韓,似乎僅能從脫北者-逃離北韓的北韓人口中得以一探究竟。
美國記者德米克花費十五年訪問六位脫北者的重述,建構起與讀者共同的北韓記憶。書中的每一個人物在德米克的筆下重現,美蘭和她的情人俊相、宋太太和她的女兒玉熙、金醫師、金赫,以及他們的家人朋友。從他們在北韓的生活,延續到他們離開北韓,在南韓展開的新生活為止。
作者並非將每一位人物用章節分開撰寫,而是透過每一章節的主題來帶入主角們的經歷。加上本書出現的人名相當多,剛開始閱讀時容易混淆。但故事結構相當清晰,有愛情、親情、友情,也有盲目、背叛、罪惡,具畫面性的描述讓讀者容易進入書中的世界,輔以人物旁白和內心想法,流暢的書寫讓讀者彷彿看了一場北韓的紀錄片電影。
然而,就北韓封閉的現況來說,不論是北韓政府的官方說法或是脫北者的告白,至今仍難以互相驗證。德米克在書中結尾所言:「對於自己無法完成這些故事,我只能表示歉意,因為故事裡的主人翁,就像北韓一樣,他們的故事仍持續進行著。」或許我們終其一生都無法踏入清津的口琴屋,造訪美蘭住過、逃離過的家,但透過美蘭及其他人的口述,認識一般平民所生活的北韓,已經是極限內最有價值的事了。
經濟崩解,民不聊生
北韓從金日成時代開始實行共產主義,「堅持主體思想」自給自足,「走自己的路」不依靠其他國家,企圖斷絕人民與外界聯繫,像一個蛹孤立在中美蘇三大國的角力戰場。但計畫經濟並未使北韓蛻變成優美的蝶,冷戰後蘇聯解體,社會主義陣營的中心垮台,貧瘠的土地與資源更如同雪上加霜,讓北韓經濟迅速崩解。
時間彷彿靜止了,宋太太用糧票換得的食物越來越少;美蘭在幼稚園的學生逐漸失去活力,甚至學生人數越來越少;金醫師目睹孩童因營養不良而回天乏術,自己卻無能為力,因為醫院和孩童的家裡都沒有足夠食物。每一個人都在無能為力與僥倖之間,掙扎。
思想控制,階級分界
為實行高壓的集權統治,北韓政府擅用洗腦式的造神運動,讓在位者的光芒高不可攀,鞏固其政權。金氏父子往空中拋了一塊石頭就砸落敵軍的軍機,或是爬到樹上摸過彩虹。各種傳播媒體不斷表揚國內長處、誇大國外短處,使人民認同北韓是最富裕美好的天堂。也鼓勵人民互相告發,只要有違反社會主義思想就是犯罪。
因此即使俊相有了電視機,也不能任意收看國外頻道,如果被檢查出動過天線上的封條,就會遭受處分。宋太太的丈夫長博對官方報導表現出輕蔑的態度,被密告並且受到盤查,但他身為黨員又是新聞記者,良好的身分最後讓他全身而退。有關係就是沒關係的道理,不言而喻。
飢荒蔓延,人間煉獄
金日成過世後,天災頻傳造成糧食嚴重不足,據傳有百萬人在饑荒中喪生。金正日時代採先軍政治,將多數國家預算用於國防軍事,人民生活困苦,國營商店所發的糧食只是杯水車薪,穀物吃完了換吃草,樹皮也得剝下來磨粉充飢。細長乾澀的植物莖像一串喉嚨間的繩結,勾住宋太太的食道讓她忍不住張口嘔吐。更多北韓人喉嚨裡隱藏著對政府的不滿,卻無法將「想離開」的心意一吐為快,北韓人民沒有遷徙的自由。
除了民不聊生的景象,北韓還有惡名昭彰的勞改營,透過北韓人所描述的勞改營,長時間的勞動、惡劣的環境與糧食,剝削著人權的價值,甚至可能因親人犯罪的關係被罰入營。北韓政府處罰脫北者的親戚,美蘭的兩個姊姊因為母親、弟妹叛逃,被迫與丈夫孩子分離,鎖入勞改營暗無天日的生活。這是一種殺雞儆猴的手段,也是一種最痛苦的罪惡感,折磨著身處自由國度、內心卻難以解脫的脫北者。
現在再度回憶起前述孩童聽故事的畫面,與【我們最幸福】做比較:童書上寫的是杜撰的童話,虛幻但華美;這本書寫的是真實的記錄,鮮明且殘酷。聽了故事的孩子漸漸露出笑容;我們讀了這本書卻難掩內心沉重。童話聽完之後闔上書頁,不管白雪公主或是灰姑娘,都帶著她們最美的結局塵封於書底;當我們讀完最後一個字句闔起書本,北韓仍在繼續,無辜人民的苦痛在深不可測的黑暗裡,難以公諸於世。
故事並未結束,脫北者拋棄了舊有的身分,奔向另一個豐衣足食的新天堂。然而真的是天堂嗎?南韓政府會將脫北者送往專門的學校-統一院(或稱一心院),讓他們學習適應南韓生活,領到安家費津貼後自食其力。但兩韓分隔數十年的今日,習慣與觀念已經相去甚遠,南韓使用許多外來語詞彙,與世界文化互通有無,躍身為亞洲的耀眼星光。脫北者帶著獨特的口音,過時未必適用的知識,在自由的懷抱裡迷惘。
領著南韓核發的身分證和護照,卻在尋找認同感的過程中處處碰壁。我是誰?我的家在哪裡?我該怎麼走下去?內心明白北韓是一座無法再回頭的煉獄,卻忍不住對故鄉與親人的掛念。有脫北者因求職不順、花光津貼後難以生存,甚至自殺。失根的蘭花,在K-POP風潮席捲全世界的現實生活裡同步存在,同樣漂浮。樂不思蜀或許是史書裡的一句話,讓脫北者換上自由的新衣後安居立業,迎向平安喜樂的生活,應該是更需要達成的目標。